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张做了38年的饼,南海老街坊都来这里买 | 遇见大地艺术①

我们是 南海旅游 2023-02-24


2022年11月18日,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于西樵正式开幕。在这之前,南小游与你一起了解关于艺术节的一切:走读艺术节八大分区;对话旧村守艺人、参展艺术家;剧透艺术作品、最美打卡点……从秋到冬,一起到西樵去,遇见艺术南海。




西江边,叫卖声,大饼香……
还有南海街坊记得
昔日的西樵太平墟吗?
如今,38岁的文兴饼店
仍坚守在这条老街上
每日,还有不少识食地胆
准时来打卡~真香!

寻找「巷仔守艺人」

首届广东大地艺术节即将于11月18日在西樵镇开幕。


回望南海西樵人的生活日常,在街头巷尾,在无数平凡的角落里,那些在一个岗位上坚守了数十年的从业者们,也许不算是什么显赫的职业,也不一定有惊起四座的技能,但他们在社区里,为邻里,为我们的生活,输出着平凡的力量。在这些职业的身影里,有的让老旧器物焕发新生,有的在日复一日迎来送往,有的在一锤一凿雕琢着无言的信任,有的操持着乡亲友邻们的仪容和体面,有的则用一炉炉蒸腾的热气犒劳回家的味蕾,他们被亲切地称为“巷仔里的守艺人”。


藏在西樵太平墟南北街的文兴饼店是不少老街坊的记忆,麦惠强夫妇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8年


“如果这对夫妇不做西樵大饼了,我们家都不知道要去哪买饼了。”曾在西樵大酒店做过十几年肠粉师傅如是说。因为长期从事饮食行业,所以他的嘴特别挑剔。只有太平墟上文兴饼店做的大饼,才能让他满意。


文兴饼店门口


这位司机口中的夫妇,便是文兴饼店的老板——麦惠强和陈卫连。这对夫妇一家,自祖父辈便开始做饼,一直坚守至今。

在太平墟老街上,远远地就能闻到,从饼店里散发出的,扑鼻而来的西樵大饼的香味,那是一种糯糯的甜香。走进店内,麦师傅正在揉面团,妻子陈卫连也刚刚把早上做好的第一批饼从烤箱端出来,这一幕的场景,仿佛是他们几十年来时光的复刻。

看到记者进来,陈卫连连忙热情地招呼:“来,赶紧吃个热腾腾的饼”。麦师傅不喜言辞,街坊说他专心做饼几十年了,也很少出门。记者的到来,似乎并没有成为他停下手里工作的理由,毕竟,一天的售卖还要靠他不停地做下去。所以,关于这家老饼店的故事,都是陈卫连向记者一一讲述的。


陈卫连刚开始接受采访时稍显局促,当聊到怎么做出好饼以及饼店怎么见证太平墟的发展时,就变得畅所欲言。

文兴饼店所在的西樵镇太平墟,坐落于西江岸边。90年代之前的太平墟,绝对可以用“闹市”来形容。那个时候,在墟上随处走走逛逛,就能用上个把小时。各类商铺和沿街摆放的小摊应有尽有,附近的村居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趁墟(注:广府的趁墟即赶集)。特别是老街上的太平市场,更是这处烟火街市的中心。南海人对新鲜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。菜市场意味着新鲜,市场在哪,人就会聚集到哪。当时的太平市场,供应着太平乡以及停泊在西江岸边的船民的一日三餐。


现在的太平墟只剩下3家店铺还在经营,其中一家是文兴饼店。其他店铺都在90年代随太平市场搬迁到太平开发区。摄影:海洋

市场带来的人流,也流入了太平墟其他商铺。文兴饼店的顾客在90年代最多。那个年代,西樵大饼是街坊邻里的必选早餐,居住在太平墟或来赶集的本地人,总会买上几个西樵大饼当早餐,以此开始一天的忙碌。


麦师傅夫妇每天早上9点多开始出炉第一批饼,常客都会蹲着点来买饼。

文兴饼店的烤箱是90年代广州冶金机械厂生产的食品烘箱,从开店一直使用到现在。

陈卫连自从1994年嫁到太平墟,才开始学做大饼。看着麦师傅做饼以为很简单,到做的时候发现比想象中难多了。


麦惠强和陈卫连的分工很明确,麦师傅负责揉面团,做饼,陈卫连负责烤饼、捡饼、让饼在生面粉上“完美地翻滚”。

陈卫连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做大饼。发酵面团、揉面团、捏饼、烤饼、捡饼、涂上面粉等等,这些看着容易的做饼步骤,她跟着麦师傅学习了一整年才略有掌握。“做饼没那么简单,都是看着容易,做着难。”陈卫连感概道。比如把饼从烤盘捡到柜子散热,然后均匀地铺上干面粉,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。只有熟练的人才能做到,陈卫连一边说一边快速地捡饼,完全不沾烤盘。“我儿子从小看到大,他现在也不会捡。”她补充说。


陈卫连每天早上都骑着自行车前往太平菜市场买菜,然后收获满满地回家。摄影:海洋

西樵大饼作为街坊的早餐,麦师傅夫妇提前一晚就开始准备了。不同于现在批量做饼使用的发酵菌,他们使用最原始的发酵方法,需要经过一晚的漫长等待。第二天清晨,夫妻二人早早来到店里,期待一晚的面团发酵成果,面发好了饼就成功一半了。


陈卫连表示这是前一晚发酵到早上的面团,她说“一看就知道发酵地不错,做出来的饼口感不会差。”

发酵是做饼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。发酵做不好,就无法醒面,做出来的饼不会口感松软。要想做出好饼,必须要保证好的原材料。文兴饼店从经营到现在用的都是最好的面粉。连附近开面馆、面包店的师傅看到都说“哇!你们用这么贵的面粉。”

麦师傅在揉面团,做饼。

比起价格,麦师傅夫妻二人更在意面粉的质量。他们开店38年都在同一家供应商购买面粉,遇到这批次面粉质量不好,他们会马上与商家反馈质量。“粉在我们手上,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好货。”陈卫连信心满满地说。

在做饼过程中,发酵、烤饼、捡饼等几乎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等待,把大饼铺到面粉上,等它和生面粉融合,生面粉立刻就变熟,再及时翻面,一个松软的西樵大饼就完成了。
太平市场的搬迁改变了整个太平墟的兴盛。1997年,太平墟市场搬到附近的太平开发区,其他商铺也纷纷跟着搬迁。只有文兴饼店和另外两家店铺,到如今还守在太平墟。商铺的搬迁,带走了原来兴旺的人流,把文兴饼店的顾客也带走了。市场搬走后,原来每天路过买早餐的人也跟着减少了。

采访过程中,有几个社区志愿者来买饼,陈卫连在给他们打包。他们每次来太平墟慰问老人,经过饼店都会捎上几个西樵大饼回家。


所幸的是,熟客常客依然还在,这个味道可搬不走。记者向麦师傅夫妇提到,刚刚载记者过来的司机就经常光顾饼店。他们说,不仅他知道文兴饼店,连附近的公交车司机也是店里的常客。在交谈中,记者得知,得益于这些年互联网与物流的快速发展,文兴饼店虽然没有搬出太平墟,但饼店的大饼却走出了太平墟。凭着多年不变的品质,老顾客们都自发帮麦师傅夫妇拍视频上传到抖音、微信等社交媒体。文兴饼店的西樵大饼,美味与美名不胫而走。

在这个任何糕点都能工业化生产的时代,古法做饼确实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来。其实哪里有什么“古法”呢?古法就是他俩的坚持,是手工,是温度,是品质,是良心。



当网上的人们看到视频里还有人在坚持用“古法”做大饼,自然想来品尝一番,而试过一次的他们全都会“食过翻寻味”,再之后就是打电话来预订,然后快递上门。此外,饼店还有一批“大客户”,不少酒家饭店希望顾客在品尝南海美食之余,还能品尝到南海代表性的西樵大饼,体验别具一格的食味风情,于是就长期大量采购文兴饼店的大饼,让更多人享用。这些都是文兴饼店的传播者,大饼从他们的手中、口碑中流向了全南海,以及南海之外的更多地方,在顺德、高明、江门,都有文兴饼店的名声。


说到究竟,一张好饼流出南海的原因,归根到底还是麦师傅夫妇38年来对品质的坚持。虽说少了当年趁墟客的人流,但来自更多人的认同,让饼店的大饼生意换了一番新天地,不仅销量更好,且名声更大了。因为大家都深知,只有好饼才值得在舌尖停留。



像麦师傅夫妇这样的“守艺人”,在太平墟上,在西樵镇里,还有不少。太平墟作为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区域之一,将通过为本地而创作的艺术作品,来活化这个曾经热闹的墟市,为这里呈现新的活力,而文兴饼店正是这太平墟流转传承的生命基因。


西樵大饼: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,大饼呈圆形状,直径可达到20厘米,大的重量有2市斤,其颜色白中带黄。其特点是松软、香甜,入口松化、清香甘甜。因为饼子形如满月,寓意花好月圆的好意头,因此西樵人嫁娶喜庆都以此作礼品送人。


守艺人、街道、城市,把这三者连起来,或许能勾勒出西樵这座城市的一些画面。这些画面堆积在一起,又能描绘出西樵的时代文明景象。寻找到的每一位守艺人,都展示了他们眼中的西樵发展与西樵职业精神,以个体的职业精神,汇聚成属于这片地域可贵而独有的精神品质。




值得一提的是
太平墟
是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
八大艺术分区之一
届时将通过在地化艺术作品
来活化这个“闹市”
11月18日起,等大家来打卡!
一切美好,喺南海,哩度等你!
来源: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编辑:林婉妍、赖嘉华审校:温爱霞、杨洁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